发布时间:2024-08-22
近日,一场以“沙溪走街——文脉展览与空间展示”为主题的博物馆创新力系列对话活动在沙溪举办。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博物馆馆长及策展人、古镇名村保护与活化领域专家、文旅产业研究学者、文化创意产业代表及行业内的众多专家学者和意见领袖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古镇文化的传承与活化路径,以及博物馆展示的新机遇与挑战。
活动现场
多位学者嘉宾发表了精彩演讲
本次对话活动由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艺术顾问、江苏省美术馆原副馆长陈同乐老师进行学术主持。
陈老师表示,在这个既有文化底气,又有江南水乡韵气的古镇,大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和参与“沙溪走街——文脉展览与空间展示”博物馆创新力系列对话活动。本次活动不仅是对古镇文化的一次深刻反思,更是对博物馆创新发展的一次大胆探索。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为推动文化旅游与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发展而共同努力!
活动伊始,苏州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馆长谢晓婷和太仓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严浩为活动进行了致辞。
谢晓婷馆长代表主办方,向在座的嘉宾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她先提到苏州博物馆策划了一系列展现世界文化遗产风采的展览,还表示江南水乡文化与现代人对美好生活极致追求的紧密联系。江南的古镇不仅是空间与景观的展示,更是江南文化深厚底蕴和精神内核的传递者。古镇以其独特的方式,续写着江南水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并承载着这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时,谢馆长也对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寄予了美好愿景,期待与大家共同见证并推动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的蓬勃发展。
严浩局长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介绍了太仓的历史底蕴,沙溪和浏河古镇的历史及江南水乡特色。在古镇老街上的故事和情感传递。历史文化的保护、文脉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深入挖掘古镇名村老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坚持整体和真实保护、系统保护,保护历史风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以传承乡土文化,彰显江南特色,促进文化利用方向,将古镇名村老街塑造为江南文化的靓丽名片。严局长期待与会嘉宾能够共同努力,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贡献智慧与力量。
随后,活动进入主旨分享环节。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张泉、浙江省博物馆原馆长陈浩、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韩冬青等四位专家进行了精彩分享。他们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古镇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道,为与会者带来了丰富的启示与思考。
龚院长以《空间、特色、文脉——街区名镇的保护传承更新弘扬》为题进行了分享。龚院长指出古镇街区是历史与传统的积淀、是街区空间之最美、是物质形态的文物古迹之丰、是融入百姓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韵,也是地域文明的杰出代表。并提出了传承保护的根本要求,及我们该保护什么和该如何做。
让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传统生活为什么美好,因为它提供了传统的美好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让我们认识回家的路。通过生活方式的融合和非遗的传播,实现美好的在地化传统生活方式。让别人的旅游来看我们的新中式生活。通过对历史古镇街区文化底蕴的解读,既要传承美好文化,也要让人们实际来看美好生活。
张泉教授以《小街信步》为题,深度分析了从街道是什么?街的内涵和物质空间、非物质空间,本质是人等,街道怎么来?街道有什么?街道的走向?街区的保护要有传承性,多样性,包容性;街区的利用要有进取性,创造性,演进性。保护和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有创新的演进发展。
陈浩馆长以《心中的江南——江南文化与博物馆》为题,阐述了江南的区域范围和文化特质,江南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编织的一个梦,体现着一种终极追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已成为一种人文概念、一种文化符号。也分享了近些年许多博物馆针对江南文化的展览传播。
在江南意象的塑造方面,分享了与观众发生联系的博物馆空间大致可以分为4个层面:一是博物馆建筑所处的空间,或者说是博物馆建筑的外部环境;二是博物馆内部公共空间;三是博物馆展厅空间; 四是陈列展品的展柜空间。 通过分享具有江南韵味的博物馆建筑和内外空间呈现的的江南意象。
最后在江南文脉的回望,提出关于生态博物馆和社区博物馆、在历史街区和古镇名村感受江南文脉。呼吁我们让我们慢下来,回望过去,感受生活,留住心中的江南。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韩冬青以《唤醒沉睡的遗产》主题。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教授指出,遗产是文明的足迹,遗产是温情的乡愁,遗产有等级,但无贵贱。我们要发现、理解、唤醒、激活,对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就是用空间的语言来讲述历史。
在圆桌讨论环节,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围绕“从博物馆的视角谈谈街区古镇的历史文化及文脉的传播”及“从街区古镇的空间形态角度谈一谈文脉的传承”等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共同为古镇文化的传播与文脉的传承献计献策,街区名村的空间形态是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去保护和传承这些文脉,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活动最后,主办方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加强与各方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文化旅游、古镇名村保护发展与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活动举办,为古镇文化的传承与活化贡献更多力量。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沙溪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江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随着各项保护措施和创新举措的落地实施,相信沙溪将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芒。
近年来,沙溪主动融合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展示互动、特色文创、康养、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新产品,制定古镇文化空间定位规划和业态产业导则,创新保护开发模式,加强与专业品牌开发运营主体合作。沙溪也正抢抓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以水为脉,沿着“七浦运河文旅带”,打造“古镇旅游大环线”和“乡村游精品线”两条文旅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