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18
近日
“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名单公布
太仓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且苏州唯一!
十年来
城厢镇以“四好农村路”为“线条”
描绘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丽蓝图
打造乡村振兴的“幸福新干线”
铺就民生之路 便利千家万户
东林环线由金仓湖南路、姚湾路、稻香北路、稻香环路、沙徐线、东林西路组成,这条“阡陌彩虹”将东林村内的高标准农田、旅游拓展点、亲子教育基地等产业项目串联,有效带动农旅产业融合、村级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显著提升了村民生活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然而,这条彩虹路在十多年前却是另一番光景。“以前这一片都是土路和羊肠小路,坑坑洼洼的,一下雨就满脚泥,晴天一走就是一身灰。会车也是个难题,秋天收割时,收割机和大卡车都很难开进来,农田也是东一块西一块,收割效率不高。”对十几年前村里道路的情况,村民们都记忆犹新。
后来,随着农田向东林合作农场集中后,东林村开始对农场片区内整体进行布局优化,通过激光平整将小田块整理成大田地,原先的“田埂路”硬化为如今的“柏油路”,实施坑洼水泥路面提档改造,不断打通“断头路”“梗阻路”,实现了农场片区内道路“微循环”。“修过的路很平整,路基也特别平稳,村里到市里开车只要十几分钟。” 东林村村民张耀忠说。
打通“毛细血管” 畅通产业“循环”
“四好农村路”不仅为东林村的村民们打开了一条便利的生活通道,也为村里打通了农业产业发展的运输通道。
东林村土地肥沃,一直出产稻米、水果、蔬菜等等特色农产品,但是在十几年前,受限于糟糕落后的公路条件,外面的车进不了村,村里的好东西也走不出去,这些优质农产品难觅销路,让村民们很是发愁。
随着农路建设越来越好,东林村也开启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致富之路。2014年,村里从韩国引进10台套秸秆收集设备,建设秸秆饲料厂,引进秸秆发酵饲料生产全套设备,在全国率先试水工厂化秸秆发酵饲料生产。每年夏收和秋收,粮食作物收割完后,秸秆收集设备就会在大马力拖拉机的牵引下“登场”,收集田间秸秆,并制成秸秆捆包。之后,这些捆包就会送往秸秆饲料厂进行再加工,完成从农业废弃物到饲料的彻底转变。东林羊场的羊以这些饲料为食,工人们再将收集好的羊粪运往附近的生态肥料厂进行发酵,制成有机肥,用来浇灌粮田。
“没有设施完善的四好农路,各种农机进出不会这么方便,这条‘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的循环产业链不会运行得这么顺畅。”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介绍。
嵌入乡村肌理 化身农旅“观光带”
走在万丰村的阡陌道路上,修葺整齐的香樟成林浮现眼前。这条路不仅是村民通行道路,还是市民游客们体验乡村旅游的“观光带”。在打造“三水一宅”状元文化生活基地农文旅项目的过程中,万丰村解决了多条农路路面高低不平、坑洼积水的问题,并且因地制宜布置沿途景观。
“四好农村路”铺的是路,连接的是民心,通达的是美好生活。在东林村,美丽农路让农田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村里立足循环农业优势,形成了以“味稻彩虹路”“现代田园路”“水街风光路”三条环线为总体框架的“乡村振兴带”。在电站村,破损的水泥小道变身为宽阔笔直的双车道沥青路,道路两旁香樟成林,一景一物更具江南水乡风味,为乡村漫市集、田园民宿、露营基地等特色项目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不仅方便了百姓出行,也进一步打通了村里的经济命脉。
近年来,城厢镇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道路基础设施,探索“农村公路+”模式,将特色农路嵌入农文旅特色产业的肌理,把一个个文旅景点串珠成链,形成区域环通路网,以电站生态园、金仓湖公园、东林村片区为代表的全域农村休闲旅游特色路线逐渐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