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7
为进一步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辖区老年居民的幸福感与参与感,太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持续提档升级,在日常活动的基础上,孵化出“幸福工坊”“幸福食坊”“幸福韵坊”“幸福剧场”等6个银龄社团,吸引160余位老年居民参与。让大家在学习技能、享受乐趣、发挥余热中,共同谱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幸福“三重奏”。
“老有所学” 银龄课堂绘就“幸福晚晴”
走进“幸福工坊”,蔡阿姨正俯身指导学员钩织“凤尾花针法”。学员们指尖翻飞,毛线在织针间流淌成爱心围巾。“起针要松,换线时要藏好线头……”在阿姨的悉心指导下,40余件手工艺品在教室中陆续诞生,并作为公益义卖的“暖心名片”走进社区。室外,“幸福拳操”社团主理人吴阿姨正带领学员演练“野马分鬃”。晨光中,白衣翩跹如鹤,一派静谧祥和。由居民自主编排的《二十四式新编太极扇》已成为晨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多次参与各级文化展演,展现银龄风采。
“老有所乐” 文化沃土滋养“岁月芳华”
每周五清晨,社区“幸福韵坊”准时奏响《茉莉花》。中阮与色空鼓合奏,琴声与鼓声悠扬交织,空灵的泛音如涟漪般漫过听众心田,抚慰着每一颗浮躁的心。午后的“幸福剧场”则化身光影文化沙龙,居民们或扶老携幼,或呼朋引伴,共聚一堂,在家门口共享精彩视听盛宴,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老有所为” 银龄先锋助力“温暖循环”
文明实践站内,阿姨们围坐在操作台前,揉面、调馅、包馄饨,欢声笑语中,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馄饨新鲜出锅——这是“幸福食坊”社团的日常场景。依托实践站新增的设施设备与活动空间,居民们组建社团,自主策划、分工协作,开展了“节气美食课堂”等特色活动。她们还成立“低龄助高龄”志愿服务队,为高龄老人送去爱心馄饨、手作青团,在收获快乐的同时,更成为社区温暖的传递者。
“这些社团的成功孵化并非偶然,背后是‘居民主导+专业支持’的自治模式。由社团成员推选‘主理人’统筹活动,社工则退居幕后提供指导。”太胜社区党委书记王小清表示,未来将继续拓展“学、乐、为”融合场景,搭建更多代际共融、智慧助老的实践平台,让老年居民在文明实践中持续焕发光彩。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