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0
盛夏的柳园社区,蝉鸣树影间,孩童追逐于彩虹步道,老人闲话于浓荫之下,青年围坐畅谈交流……一幅“幼有善育、青有可为、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幸福画卷徐徐铺展。在这里,“幸福”并非虚言,而是社区以系统治理为根、精准服务为叶、居民参与为脉,精心培育的鲜活生态。
根系深扎 民呼我应,我有所应
幸福的基石,在于对居民“急难愁盼”的务实回应。柳园社区坚持问需于民:每月走百家门、每季开坐谈会、线上意见箱随时开放,专门“问需于老、问计于青、问暖于小”。收集的诉求最终汇成三张清单:“需求清单”明民盼、“服务清单”定举措、“责任清单”抓落实。
洋沙一村的老住户们难忘去年冬天百余盏“罢工”路灯带来的困扰。“天黑得早,出门倒垃圾都怕摔跤。”独居的王奶奶在坐谈会上道出心声。社区迅速启动“亮灯计划”:电工师傅3天蹲点排查,更换30余个老化零件;居民自发组建“亮灯志愿队”,发现路灯故障拍照上传群内,确保24小时内修复。如今,傍晚6点刚过,洋沙一村的路灯便齐刷刷亮起,照亮楼道口、垃圾桶旁。王奶奶揣着小马扎,笑坐树荫下:“灯亮了,晚上遛弯儿都敢走远喽!”这一盏盏灯,不仅点亮了归途,更温暖了老小区的人心。
枝叶繁茂 精准服务,代际共融
幸福的味道,源于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被需要”的价值与归属。柳园社区以“代际共融”为纽带,让服务不仅解决问题,更激活人际联结。
“柳荫学堂”内,“银发讲师团”每月开设八段锦、戏曲、朗诵等课程。窗内传来清亮饱含情感的读书声——退休党员吴阿姨正带领孩子们齐诵《我们爱祖国》。一老一小的温馨互动,已成社区动人风景。学堂开办一年多,吸引200余组家庭参与,既为银龄时光注入光彩,也让孩子们在陪伴中感悟“传承”。
“青春柳园”计划聚焦青年“社交难、成长惑”,搭建“学习沙龙+兴趣社团+志愿平台”三维空间。外企小王在“英语公益课”上教孩子音标,文员小张通过“邻里篮球赛”结识挚友,设计师小徐在装扮小区彩虹步道中一展才华。如今,80%的参与青年主动投身社区治理,形成“青年反哺社区、社区成就青年”的良性循环,为幸福注入生生不息的青春动能。
脉络贯通 平台共建,成果共享
幸福的广度,在于变社区“独角戏”为居民“大合唱”。柳园社区通过“微自治”平台,让每位居民成为幸福的“合伙人”。
去年洋沙一村花坛“微改造”便是典范。社区未直接拍板,而是先召开“圆桌会”,广泛征集居民对绿化现状的意见建议,并邀请绿化公司专业指导,确保补种方案贴近需求。改造后的花坛面貌一新,绿意盎然。居民漫步在亲手参与打造的楼间花园,满足与自豪感油然而生。社区持续整合资源,推动治理模式从“社区干、居民看”转变为“大家想、一起干”,在“老小区逆生长”中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华灯初上,柳园社区渐渐宁静。学堂的笑声暂歇,花坛边仍有人商讨着下周活动。孩童追逐嬉戏,青年呼朋引伴,老人摇扇闲谈……柳园的幸福密码,就藏在这一盏灯的温暖里,一堂课的欢笑里,更在每位居民将社区视为“咱家”的认同与参与里。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