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23
在太仓市城厢镇南区社区,有这样一位老人:她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她身形瘦小,却能量满满。文明城市创建一线,有她挥汗奔走的身影;邻里纠纷调解现场,有她苦口婆心的声音。岁月染白了她的鬓发,却不曾改变她为民服务的初心。她就是被居民们亲切称为“王阿姨”的网格长——王美珍。
自2008年起,王阿姨便开始负责南区社区新民村7幢楼、96户居民的大小事务。十七载寒来暑往,她每天总要在小区里兜兜转转,看看哪里的路灯不亮了,哪里的垃圾没清理,哪家的老人需要帮助。“老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办好百姓的事,比自己的事更要紧”——这句朴实的话语,她不仅嘴上挂着,更用行动践行着。
“一封信”让旧貌换新颜
十七年前的新民村,基础设施陈旧,路面凹凸不平,老年人出行十分不便;每到夜晚,小区就陷入一片漆黑,居民出行都得打着手电筒。面对这样的状况,初到新民村的王阿姨毅然提笔,给市领导信箱写了封信,详细描述了小区的困境和居民的诉求。这封满载民意的信,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长的亲自批示。新民村幸运地搭上了老小区改造的“快车”。
改造期间,王阿姨几乎天天守在现场,当遇到个别居民不理解时,她总是耐心做工作解释。如今,平坦的沥青路面取代了往日的坑洼,明亮的路灯照亮了每个夜晚,整洁的绿化让人赏心悦目。居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无不感慨:“多亏了王阿姨那封信!”
“一道杆”让停车不再难
曾经的新民村是开放式小区,外来车辆随意进出,“一位难求”成了居民们的“心头病”。2019年6月,在社区的支持下,王阿姨主动牵头,连续四个晚上召集业主商讨对策。在热心居民提供的车库会议室里,没有空调,只有几把旧椅子和一台电风扇,大家汗流浃背地讨论到深夜,“车辆自治管理小组”就这样诞生了。
作为负责人,她从方案制定、意见征询,到费用筹集、道杆采购,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安装道杆那天,她从清晨八点一直守到深夜十点,连午饭都是家人送到现场简单解决的。当道闸稳稳立起时,王阿姨疲惫的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
“一先例”让“漏”室不闹心
新民村小区建于2000年前,随着时间推移,屋顶漏水成了许多住户的“心头病”。2021年,20-1栋的屋顶漏水问题愈发严重。顶楼居民家中每逢下雨就要用多个盆罐接水,楼下的住户也受到影响。没有物业维修,高昂的费用让居民们望而却步。王阿姨带着微网格长们挨家挨户沟通协调,有的住户白天不在家,她就利用晚上时间登门拜访;有的住户对分摊费用有疑虑,她就耐心解释。
最终18户居民全部同意分摊维修费用。当崭新的屋顶修缮完工,20-1栋的居民们终于告别了“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的窘境。而这一由王阿姨全力推动的“费用分摊、自主维修”模式,也如同一把金钥匙,为无物业小区解决此类公共难题开辟了可复制的新路径。
如今,文明实践净美城市行动的春风吹遍苏城。王阿姨的身影,同样活跃在这股热潮的最前沿。每到周末,总能看到王阿姨带着居民们清扫楼道、整理花坛。她亲手为每个单元制作了责任区标牌,上面清晰地写着责任人的姓名和职责。曾经堆满杂物的楼道变得整洁通畅,乱停车的现象不见了,小区的公共空间成了居民休闲聊天的好去处。就连小朋友们都养成了随手捡垃圾的好习惯,看到王阿姨总会甜甜地叫一声“奶奶好”。
十七年如一日,王美珍在平凡的网格里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她说:“只要大家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干下去。”这份执着与坚守,让“王阿姨”三个字成为了南区社区最温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