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6
在璜泾镇长洲村白茆口生态湿地
苏州市林学会的监测员们
如约而至
架起望远镜,拿起记录本
静静守候这片湿地的“空中访客”
镜头里,这里湿地水草丰美、百鸟翔集。但六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厂房。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推进,白茆口最后一座厂房轰然倒下,开启了长江湿地的“生态逆袭”之路。
整治:为生态"腾笼换鸟"
在镇村两级党委共同努力下,2019年5月初,历史遗留问题彻底解决,沿岸3.5公里共拆除厂房超100间,拆除面积超7.56万平方米,清理出228.33亩生态空间。
修复:让自然"把脉开方"
不同于传统"人工造景"式修复,白茆口选择了"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智慧路径。厂房推平后,原址的池塘保留,其余土地作为林业用地和农业用地进行种植,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归来:飞鸟用翅膀"投票"
2019年8月,长洲村邀请苏州市林学会的专家团队来白茆口实地监测。苏州市林学会对全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制作年度鸟类调查报告,并提出湿地管理相关建议。
2024年11月,白茆口生态湿地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建成。鸟类智能观测设备对不同季节、不同生境的野生鸟类资源状况进行摸底,为进一步改善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截至2025年6月,在白茆口生态湿地共监测记录到野生鸟类16目51科163种,占苏州市鸟类种数的39.28%,占江苏省鸟类种数的 33.82%。
白茆口生态湿地的鸟类名录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黄胸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6种:小鸦鹃、游隼、红脚隼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1种:黄胸鹀;濒危2种:大滨鹬、蒙古沙鸻;易危3种:田鹀、灰鸻、弯嘴滨鹬;近危4种:小太平鸟、红颈滨鹬、黑腹滨鹬、凤头麦鸡。省级保护动物60种:丘鹬、寿带、灰头麦鸡等。
鸟类调查员曾在白茆口生态湿地观察到近2000只灰头麦鸡,数量如此庞大的灰头麦鸡出现在太仓沿江草坪上较为罕见,是苏州历史上单次观察数量之最。芦苇湿地附近观察到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白茆口生态湿地丰富的农田、芦苇生境,适合迁徙路过的黄胸鹀停栖和觅食。
灰头麦鸡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
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种
在白茆口生态湿地“打卡”亮相
展现了璜泾生态资源的多样性
也是生态保护成效的鲜活印证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