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 |李锦屏:穿梭在大街小巷的“文明啄木鸟”


发布时间:2024-07-10


        李锦屏,女,1962年10月生,城厢镇弇山社区居民。她把太仓这座城市当成自家的客厅,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为城市文明“挑刺”不休,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文明啄木鸟”。


穿梭于大街小巷,

从民间河长到“文明啄木鸟”


        早上7点,李锦屏从城厢镇弇山社区的家中出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上午,她会花上两个小时的时间,绕着洋沙泾、致和塘、樊泾河这些老城区河道转上一圈,哪里有垃圾乱扔、哪里有污水入河,她都会在第一时间向属地、治理单位反映。下午,她会再巡视几圈这些河道,确保干净整洁。剩下的时间,她就会在各个地方转来转去,像只“啄木鸟”,检查经过的地方是否有“文明死角”。


        退休后,李锦屏加入了城厢镇“民间河长”队伍,这份工作并不复杂,让她有了些空余的时间,也让她在巡河路上发现了一些“牛皮癣”。“像乱扔垃圾、偷排污水、张贴小广告等等,这些事情有的就在我家附近,有的不在身边,但是我见到了,就把它们当作自己家里的事情。”李锦屏说。


        在李锦屏看来,不管事情发生在哪里,只要她看到了,就有责任有义务去处理。顺手把垃圾扔掉、把路面上的树枝树叶收集起来……李锦屏习惯了把这座城市当成自家的客厅。“走到东,就做到东;走到西,就做到西。”只要是经过的地方,李锦屏都会仔细观察,尤其留心那些平常没有人关注的地方。“像马路上的石块、角旮旯的垃圾、花坛里的枯枝落叶。” 李锦屏说,那些简单的事情,她往往就顺手处理了,处理不了的,就想方设法找到主管的相关部门或者属地社区。通过上门拜访或者找中间人联系,李锦屏的手机里有城厢镇所有社区书记的微信,发现问题她第一时间就可以向他们反馈。

01.jpg


活跃于微信群,

为城市文明保驾护航


        几年前,太仓给李锦屏这样的“啄木鸟”组建了一个微信群,让以前个人难以处理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平台和渠道。现在,李锦屏会把日常巡查中遇到的问题,拍照收集基础信息然后再上报,督促相关部门和属地社区及时整改。


       “xx社区xx小区‘空中飞线’比较严重,有安全隐患。”“收到,已安排网格员前去勘察”“@李锦屏,情况已经上报,协调通讯公司进行处理。”微信群里,这样的对话并不鲜见。城管、综合治理、消防安全等各个部门以及各个社区的相关负责人都在群里,李锦屏拍下照片,上传情况信息和地理位置之后,马上就会得到响应。


        “有了微信群之后,发现的问题都能很快得到反馈,迅速解决。”李锦屏说,上报情况完成之后,她还会一直关注处理的进展,整改完成后她也会时不时地“回头看”,确保那些不文明现象没有“返潮”。3年下来,她上报的各种不文明行为 2253件,而她作为交通工具的电瓶车也早已骑过了3万公里。

02.png


协调于各方,

不畏困难守初心


        有时候,在工作中李锦屏也会遇到不被理解的状况,自己也偶尔会“受气”。有一次,她发现一家工厂附近有许多建筑垃圾堆放了许久,既不美观也不卫生,于是她上门去找公司负责人交流,对方却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和李锦屏无关。于是,她一方面告诉他们文明城市事关每一个人;另一方面,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最终将事情解决。


        电动车违规停放、飞线充电、垃圾乱扔、乱晾晒……这些现象看起来“鸡毛蒜皮”,实际上有时候处理起来并不简单。而作为“老娘舅”的李锦屏,在处理复杂的纠纷上面也有自己的办法。曾经,发现某个停车场附近总是有人乱扔垃圾,她反映了几次,总是整改过后又有反复。于是,她联系了属地社区,才知道这个停车场是由附近的一所学校负责管理,不同时间段社区和学校之间权责不是很清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分别找到社区和学校的负责人,询问他们具体情况,然后向学校提出建议,分时段安排保安或者第三方工作人员进行处理,最终解决了事情。


        刚开始做这些事的时候,李锦屏的家人对她也有些不理解。她的老公、儿子劝她,既然已经退休了,没必要还到处跑。李锦屏和他们说:“这些事情如果大家都不去管,我们的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差,这个社会的文明建设需要每个人都参与进去。”在李锦屏的解释和身体力行的带动下,她的家人不仅理解了她的做法,也渐渐地参与到社区的公共服务中,一起为社区做事情,她的儿媳妇就经常帮助小区里的老人们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李锦屏不仅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身边的文明高度,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良好的家风。

03.png


中共太仓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41044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