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桥严国明,获评“中国好人”!


发布时间:2025-08-28


8月27日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

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

我镇新邵村村民

悉心照顾瘫痪兄长30余载的

69岁老人严国明光荣上榜

获评孝老爱亲“中国好人”

也是我镇第三位“中国好人”

01.png



        近年来,浮桥镇深入贯彻落实精神文明建设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目标,持续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发展,全镇涌现出“爱心A套餐”“爱心全职妈妈”等一批彰显时代精神的身边典型案例,这些身边榜样让“好人精神”落地生根,推动“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在浮桥大地蔚然成风,形成了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良好风尚。


        严国明

        男,1956年7月生

        浮桥镇新邵村村民


        1988年,严国明承担起照顾兄长的重任,他和妻子一边打工养家,一边悉心照料哥哥。30余年的光阴里,他未曾踏足远方,却用双脚丈量出亲情的厚度、诠释了手足情深。


手足相依 用情托举生命之光


        严国明父母以务农为生,一家人居住在四间平房中。哥哥患有小儿麻痹症,让本已贫寒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在严国明十几岁的时候,母亲因伤寒症去世,看护照料哥哥的责任落在年迈的父亲肩头。看着父亲因照顾哥哥日益消瘦的身影,严国明暗自垂泪,下定决心一定要承担起照顾哥哥的责任。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学着照顾哥哥的日常生活,每天下地干活前,都会给哥哥准备好一日三餐,怕因回家太晚耽误了哥哥吃饭。如果碰到哥哥有个头疼脑热,也会第一时间将哥哥送至医院。尽管生活艰辛,但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

02.png



        1976年,严国明与妻子殷琴芳相识并结婚。婚前,殷琴芳也曾犹豫过,但她相信这是一个有爱的家庭,于是决心与严国明一起照顾哥哥。1988年,严国明的父亲身患疾病,留下一句“你们一定要把哥哥照顾好”,便撒手人寰。严国明在床前含泪点头,下定决心:“只要自己有一口吃的就不会忘了哥哥。”


夫妻同心 合力扛起生活之重


        由于哥哥丧失劳动能力,养家的重担都压在严国明夫妇的肩上。白天,俩人四处打工谋生,晚上回到家还要尽心照料哥哥,赚来的钱需要掰成几瓣花,才能勉强维持开销。哥哥生性内向,话语不多,但他深知弟弟和弟媳的不易,于是每天都坚持把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拄着拐杖也要自己打水洗漱。夫妻俩也会抽出闲暇时光,搀扶着哥哥外出散步,晒晒太阳……一家人虽然清贫,却充满了爱与希望。

03.png


        天有不测风云。2021年,严国明突发脑梗导致行动迟缓,哥哥也因病情恶化开始卧病在床。亲戚和邻居纷纷劝说严国明将哥哥送往养老院,但严国明拒绝了这一提议。他说:“有困难就要面对,我不能丢下哥哥不管,现在我哥已经习惯了我们的照顾,去养老院会不习惯的!”为了更好地照顾哥哥,严国明在手机上设定了闹铃,5点半起来给哥哥翻身,9点换尿布,下午2点又要换尿布……夜深人静时,他和妻子仍轮流值守,哥哥从没有患过褥疮。这背后,是严国明夫妻俩无数个日夜的辛劳与无微不至的照顾。


守护相望 亲情滋养大爱之家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照顾哥哥的担子愈发沉重。为了哥哥,严国明已经很少外出干活。他的儿女都已成家,家中的生活条件也逐渐改善。翻建新房后,严国明特地为哥哥准备了一间朝阳的房间,房间内的布置和安排都井井有条,温馨而舒适。儿女也非常孝敬他们的伯伯,每周都回家探望,给他带些好吃的,陪他说说话、解解闷。孩子们始终把父母无微不至照顾大伯作为榜样,把父亲“以德为先,以善为念”的教导记在心头,如今,这份亲情已融入血脉。在这个充满爱的家庭里,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这个家,让这份手足深情得以延续,滋养着这个大爱之家。每当侄子侄女前来看望时,哥哥的脸上都会洋溢起幸福的笑容,而这样的笑容,便是对严国明最大的激励。“希望他多活一天,多开心一天。”这便是严国明最大的心愿。

04.png



在平凡中成就不凡

于细微处传递榜样力量

为严国明点赞!


中共太仓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4104449号